如果有類似的問題,歡迎到高雄鳳山家歡復健專科診所,給您最專業的建議https://www.hapifamiclinic.com.tw/
最近醫藥界的大新聞無非又有一位大將宣布自台灣醫療退出 --- 最後線專門對付抗藥性細菌的抗生素泰寧 (Tienam) 退出台灣市場。
為何退出台灣市場呢?當然是健保署德政使然。逐年砍低藥價給付的結果,國際大廠感到不敷成本,自然就退出市場。
藥價修正公式,強迫所有藥廠齊頭式平等
翻成白話文就是:今天政府規定市面上所有蘋果一律相同售價,售價根據市場調查,把去年所有市面上的蘋果,大的小的、蟲蛀的、有機的、日本青森蘋果…全部做平均,統一價格為一斤50元。
哇塞這下可有趣了,隔壁阿婆蟲蛀的蘋果可以賣到一斤50,日本進口蘋果也只能賣50,你說一年後會發生甚麼事情? 一、全部超商攤販都只進蟲蛀蘋果 二、日本商說我又不是吃素的,我在其他國家賣500我有病給你賣50?我不玩了。
從此台灣人就只能吃蟲蛀蘋果了。
省錢省錢,省掉的可不只錢,還有名譽、技術、未來
一開始大家還很錯愕,我的青森蘋果怎麼買不到了?可是過了十年,所有人都很開心,因為已經沒有人記得什麼是青森蘋果。
可是原本中國人、香港人、星馬人因為相信台灣的餐飲,會來台灣美食之旅,後來發現到處都是蟲蛀蘋果就不敢來了。原本很多台灣研究員致力在研發新的蘋果品種,後來發現蟲蛀蘋果的CP值最高就都怠惰了。以前很多台灣人是蘋果大廚,做得一手蘋果好菜,現在用蟲蛀蘋果怎麼做怎麼怪,漸漸的也就不會了。台灣人在世界農產大會上也沒什麼可吸引大家的新玩意,因為只剩蟲蛀蘋果。漸漸的台灣就變邊緣人。
這就是台灣醫療界正在發生的故事。可是這個比喻還是有些失真,基本上抗生素泰寧並不是青森蘋果。青森蘋果不吃就算了,可是泰寧是船上的救生衣,是飛機上的降落傘。政府正在幫我們把降落傘一件一件的往窗外丟。
誰才是戰犯?
但是台灣基本上還是個民主國家(至少現在還是…),人民決定政黨和政策走向,醫療經費是人民買單,人民允許健保局用如此不正常的手段去COST DOWN,該檢討的真的是全體台灣人民。
健保署表示再怎麼砍藥價依然會留3-5%藥價差給廠商獲利,但是台灣這種健保署單一買家的制度本來就很不健康。賣家每一家藥廠的技術製程都不一樣,利潤空間不應該是單一買家說了算。你去買車時跟每一家車廠說我只付你3-5%的利潤有哪一家車廠會賣你嗎?一家企業如果毛利率只有3-5%你會買他的股票嗎?
貴的不一定是好貨,但便宜肯定沒好貨。台灣人的陋習是甚麼都要COST DOWN,與其思考如何升級產業提高利潤提高核心競爭力,台灣人寧願降低支出,什麼都省。一個企業如果只會靠著縮減成本來維持盈餘,它不可能會進步,也不會是個永續經營的公司。
根據衛福部公告資料,台灣近幾年醫療支出佔人均生產毛額(GDP)約6%上下,相較世界主要OECD國家,美國不要說大約在 17%; 日、德、法、加各約 11% ;紐、澳,和以公醫制度聞名,以提供有限度的醫療為主,看醫生要等半年的英國也都約 9%;甚至連經濟規模遠不如我們的斯洛維尼亞、斯洛伐克、愛沙尼亞…也都比我們高。台灣人可以出這麼少的錢在自己的健康上,是天生麗質還是骨骼驚奇? [Ref: 衛福部106年國民醫療保健支出統計表 表九]
同樣的藥價控制也發生在上述公醫制度的英國,然而英國把原廠藥和學名藥分開管控,且學名藥幾乎讓自由市場機制進行調控。或許是我們可借鏡的對象。《懶讀專題》 國際上的藥價控制方法:英國篇
當你能用10塊錢買到一塊牛排時,你最好懷疑你嘴裡的東西是什麼
今天台灣人只出別人一半的錢,能夠買到多好的健康,難道不覺得相當疑惑??
光鮮亮麗的外表下,隱藏著太多的陷阱。品質愈來愈差,人才漸漸外流,原本有可以發展觀光醫療賺外匯的實力,只怕沒多久本錢就揮霍殆盡。
比起無藥可救更可怕的事,是無人可用、無材可用
目前重症兒童專用的骨內針、嬰兒專用的胸管、臍內導管、血管支架等,也同樣面臨全台灣缺貨,無廠商願意進貨台灣的窘境。而且這些救命用醫材是沒有任何替代品,連副廠都沒有! 【急重症篇】連救命都缺武器?急重症病兒幾成「醫療難民」
雖然這還牽扯到其他的原因,比方說少子化導致市場太小,政府要求醫材要定期繳保護費維持許可證等等,但健保財源不足瘋狂砍價,導致重要的救命器材買不進來絕對還是重要的因素。
這些重症嬰兒早產兒怎麼辦?用其他較差的方法撐撐看囉。運氣好的就會活下來,運氣差一點的就犧牲奉獻給台灣的COST DOWN。所有民眾都不覺得這會發生在自己身上,照樣支持政府COST DOWN,等到真的落在自己頭上才來爆媒體罵政府。
貨進不來,人會出去。敝人舊東家高雄榮總的某科主任,而且是真的備受同儕和病患推崇的好醫師,日前才剛轉赴中國執業。同樣的事情只會愈來愈多,因為健保對人事技術費的給付,就像對藥物給付一樣的摳。【我的醫生不見了?!】
人才的外移,每年跨年時最有感觸 --- 願意留在台灣的大咖藝人一年比一年少了。
人才的外移正發生在醫療界,這些人到國外去賺大錢,犧牲的卻是台灣人的健康。大家總覺得出去了一個還有很多個留著,可是事實上某些疾病真的就是需要這種極高端技術人才,而且比你想像的多。就像只有跨年時才會想到又少了幾個藝人一樣,只有真的落在自己頭上時才會關心,又來爆媒體罵政府。
價格更低品質不變?還是別信的好
今天我們只願意出遠低於行情的價格,買到的東西絕對會在我們所不知道的地方東減西扣。
不要相信健保署什麼價格更低品質不變,或是各種品質認證打包票等等。藥品成分、醫療品質這些領域涵蓋的範圍實在太廣,不是任何測驗所能夠完全涵蓋的。別的不說,本人在去年才負責過前東家要申請ISO標準作業流程的檢核 (ISO認證夠有名了吧),結果檢討修正的方向完全執著於文字的遊戲和一些非核心的議題。經過這次的經驗我相信,基本上在這行業中品質完全在於供給者的信用與良心,買家用任何方式要求各種認證或品質保證,不能說完全無效,但象徵意義居多。當買家不留情面瘋狂壓低價格時,再有信用與良心的賣家也會動搖。
希望在十年二十年後有需要的時候,我還能使用到現在常開給病患的,真的好用的好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