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9年5月30日 星期四

別把寶寶看扁了- 談扁頭症候群

👉其他文章              👉關於我                 👉門診時間表              

如果有相關的問題,歡迎到高雄鳳山家歡復健專科診所,給您最專業的建議https://www.hapifamiclinic.com.tw/ 

為什麼我家寶貝的頭型有些特別?


如果是一出生就發現的頭型輕微不對稱,大多是由於胎兒生產時受到子宮或是產道壓迫、抑或是使用吸引器而造成。小嬰兒的頭骨在出生時原本就未密合,為的是讓頭部能有伸縮空間經過產道,所以這類的頭部不對稱大多在前幾個月就會自然復原,家長們不須過度擔心。

至於出生一陣子後才發現的頭型不對稱,或是一出生就有但始終未復原或愈來愈嚴重,則必須要排除的是顱縫早期閉合 (Craniosynostosis),因為此問題會影響到腦部生長空間,既而影響腦部生長發育,需要及早手術治療



如何分辨是不是危險的顱縫早期閉合?


首先說明我們的頭骨並不是一大塊,而是由好幾塊不同的骨頭拼湊而成。中間的骨縫應該要在一兩歲之間才會依序完全密合,如果頭骨異常的早期黏合,會影響到腦容積的發育。
每兩千名新生兒中會有一位顱縫早期閉合,其實並不能算罕見。

顱縫早期閉合最常見會造成不對稱的頭型,如圖的左邊兩種。通常不對稱的頭型家長都會很注意帶來醫院檢查,所以要比較小心的是右邊兩種,長型頭和三角形頭,有時候沒那麼嚴重時其實並不容易看出來 。



詳細的確診需要做到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這兩項檢查要用在小嬰兒身上代表大量的輻射線或需要全身麻醉,都是有相當風險的事情。所以還是有一些準則可以讓家長和醫師來取捨需不需要進醫院或安排檢查。

1. 不對稱的通常比較危險

相較於一般常見姿態性扁頭,顱縫早期閉合發生頭型不對稱的風險是比較高的。雖然睡扁頭也是有可能出現不對稱的狀況,但兩者看起來會有點稍稍不同。從正上方看,姿態性扁頭會比較偏平行四邊型(左圖),顱縫早期閉合會比較偏梯型(右圖)



此外若從正面或後面看有左右不對稱的也要特別注意,比方雙眼額頭一凹一凸、眉毛或耳朵一高一低等等。還有高尖頭、三角頭


2. 有沒有愈來愈嚴重

時間是最好的診斷工具。有的時候輕微的對稱型頭部變型 (特別是長型或三角型),就算是專家也真的無法打包票是睡扁的還是顱縫早期閉合,若要做檢查又要面臨輻射線或是需麻醉的問題,這時候時間就是最好的診斷。

顱縫早期閉合會隨著寶寶頭部變大而愈來愈明顯。當家長發現愈來愈明顯時就是得找這領域的專家做檢查的時候了。若需要手術大概是在接近一歲大的時候進行,所以是可以觀察到6-9個月大左右。

3. 寶寶的身高頭圍體重、發展里程有沒有在正常腳步

寶寶的身高頭圍體重、發展里程也是參考指標。如果一切正常,相對來說需要做進一步檢查的機會就很小。反之若有落後,則會提升進一步檢查的必要性。


最常見的頭型異常原因-- 姿態性扁頭症 (Positional/Deformational Plagiocephaly)


如果排除了危險的顱縫早期閉合後,家長們就可以先鬆一口氣了。其實最常見造成頭型異常,或俗稱扁頭寶寶的原因,是因為長時間躺在同一姿勢,睡扁了。

隨著美國兒科醫學會在1992年開始大力宣傳避免趴睡,嬰兒猝死症的發生率大幅下降了一半之多,但隨之而來是大幅增加的扁頭症候群。

睡扁頭的機會有多高? 不同研究使用的標準不同,若用嚴格的標準來看其實有四五成的寶貝都有睡扁頭的問題。在寶寶3-6個月開始會側睡會翻身之後,用同樣姿勢躺著的時間會大幅下降,所以扁頭的症狀也會漸漸改善。在一歲之前,寶寶的頭型都還是可以再塑型的。

我覺得寶寶有點扁頭,可是沒比較過,到底怎樣才算扁呢?


評估姿態性扁頭如果用客觀的描述,可以使用頭部係數 (Cephalic index) 來做評估。頭部係數 (Cephalic index) 的定義是 頭部的最大橫徑 / 頭部的最大直徑,不同人種自然有不同的平均值。

根據研究,和我們最相近的日本正常嬰兒,頭部係數的平均值約為0.87,而如果超過1.01則屬於較扁的族群 (>2 SD;即 < 2.5%)。打個比方,在一個100人的大班級裡如果用扁頭程度來排名頒獎的話,超過0.94可以拿到前15名,超過1.01可以拿到前3名。

所以原則上頭部係數在1.01以內的大概都不需要操心。就算是大於1.01,其實也只是代表寶貝比較特別,就像長得特別高或特別矮一樣,也不能稱之為異常。家長只要加緊注意寶貝的發展里程、身高體重頭圍有沒有在正常腳步內即可,也不需過於擔心。

怎麼方便測量呢? 當然最標準的是掃電腦斷層來量,不過在家裡粗估一下還是可以的。只要如圖般拍一張寶寶的正上方鳥瞰圖,然後放到Powerpoint裡面,再畫一個方框仔細地切齊寶寶的小頭,最後按右鍵點選大小及位置,對話框裡就會自動跳出這個方框的高度和寬度啦,只要把這兩個數值相除就好了。記得是頭部的左右徑除以前後徑不要除錯囉!


該怎麼預防變成扁頭寶寶?


家長應該注意,避免長時間的讓寶寶躺在躺椅上、汽座上,並且白天睡覺時可以定時幫寶寶頭部左右轉動 (雖時實際上寶寶常常會自己轉回來...)。同時寶寶在出生兩週後就可以開始在大人的監視下進行趴趴運動 (Tummy time),每日至少30-60分鐘。趴姿有助於誘發寶寶肩頸部肌肉群、增進雙眼視覺、同時減少扁頭的機會。

事實上早產兒扁頭症的機會也較高,這是因為頭骨在孕期的最後十週間才會慢慢變得堅硬,所以早產兒出生時頭骨勢必會比足月兒更軟。同時早產兒通常會有較多的時間待在床上,更讓早產兒睡扁頭的機會增加。不過同樣地,只要寶寶開始會翻身了,扁頭的症狀就會慢慢地改善。

如果是輕度的扁頭,除了多趴以外,還可以考慮使用防扁頭帽來做加強。防扁頭帽是一個軟帽,在後腦勺的地方有一塊軟軟的凸出物,可以強迫寶寶躺著時不會直接壓在後腦勺,而是轉向左邊或轉向右邊。通常使用行為及擺位治療或是帽子治療後2-3個月內都會明顯改善


市面上還有另一種產品 -- 中空枕頭,號稱可以保護頭型。但是以美國兒科醫學會的看法是不應該讓寶寶床上有任何的物體 (包括枕頭棉被玩具等),因為寶寶如果不小心翻成面朝下塞到洞裡,他需要費更大的勁才能翻得出來,而且枕頭會讓寶寶脖子彎曲壓迫氣管,兩者都增加了窒息的風險。同時平躺狀態下床墊才能給予頭部足夠壓力來塑型,所以頻繁的幫寶寶轉頭比枕頭可能來得更有效。

兩個月前(2019/3)也才有件新聞,一個枕頭廠商在募資生產一款嬰兒枕,卻完全不提枕頭可能增加窒息風險這件事。一位兒科醫生撰文大力抨擊獲得廣大迴響而廠商也決定下架。
頭型比命重要?兒科醫怒譙集資嬰兒枕 「不打爆你我剪執照」。這位兒醫因為自己照顧過的患者回家後用枕頭窒息而死,感到悲痛萬分,決心撰文矯正視聽。

所以本文雖然在討論頭型,但是也同樣提醒家長我們應避免趴睡或使用枕頭

倒是家長們要注意寶貝是否有一些特定的原因導致寶寶長期睡在同一個姿勢,最常見是斜頸。如果發現寶寶有歪頭或是都往同一個方向看的傾向,須徵詢復健科醫師的意見,進行早期的物理治療,以避免症狀持續惡化。

雖然有進步但依然很明顯該怎麼辦?


如果是嚴重的扁頭或是不對稱的扁頭,可能會影響到外觀,此時也可以考慮使用特製安全帽來給寶寶穿戴。由於4-12個月間腦部發育快速,是最容易矯正頭型的時段,通常要介入的個案會選擇在這段時間進行介入。


不過這類硬式的矯具其實相當麻煩,首先台灣能夠接案製作的醫院和廠商目前只有一兩家,而製作的過程要先經過頭部掃描、取模、試戴,使用的前幾週幾乎每週都要回廠重新微調,十分耗時耗力。寶寶穿戴時間至少每天要十幾個小時,初期一定非常不習慣一直哭鬧,家長得要揪心揪緊緊,此外報價約在數萬元左右,堪稱是勞民傷財。所以通常會是非常不對稱的扁頭族或是手術後族群才建議使用。

其實經過長期的追蹤發現,一開始有扁頭的寶寶隨著年紀增長,頭型都還會慢慢的變化,只有最嚴重的4%患者到學齡時依然存有明顯的異常。所以基本上家長們是不需過度擔心。

扁頭會不會影響智能發展?


相信比起外觀,這是很多家長最關心的問題。偏偏關於這個問題網路上的錯誤資訊實在太多,隨便Google都會找到睡扁頭會造成腦部發育不良的新聞 。事實上絕大多數的專家和文獻都會告訴您若非顱縫早期閉合,基本上姿勢性的扁頭是不會影響智能發展的

不過最近幾篇研究倒是有些特別的發現,許多的研究者發現扁頭和兒童的發展商數 (尤其是粗動作功能) 之間有明顯的相關性。但是比起認定扁頭會影響發育,研究者們更傾向是因為粗動作發展較落後的寶寶會有較大的扁頭症機率。也就是扁頭是結果,粗動作發展相對落後才是原因。

所以除非是嚴重不對稱的扁頭,否則家長們要做的並不是積極戴安全帽想把扁頭壓回來,而是要注意寶寶的粗動作或是其他發展里程是否有明顯的落後。落後沒有關係,有時候寶寶只是天生比較被動或是欠缺某些環境,只要多給予刺激,積極復健早期療育,很快可以追得上來。

結論


扁頭重要性可輕可重,不能完全置之不理,卻也沒像網路上很多廠商的廣告文般危言聳聽。把握以上三原則,注意對稱性、是否變嚴重、發展里程,如果有懷疑還是要就醫檢查。以上分享,祝各位爸媽都能有個頭好壯壯的寶寶喔!

參考文獻


美國兒科醫學會

Laughlin, James, et al.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positional skull deformities in infants." (2011): 1236-1241.

兒科期刊

Speltz, Matthew L., et al. "Case-control study of neurodevelopment in deformational plagiocephaly." Pediatrics125.3 (2010): e537

Hutchison, B. L., A. W. Stewart, and E. A. Mitchell. "Deformational plagiocephaly: a follow-up of head shape, parental concern and neurodevelopment at ages 3 and 4 years." Archives of disease in childhood 96.1 (2011): 85-90.

Ghizoni, Enrico, et al. "Diagnosis of infant synostotic and nonsynostotic cranial deformities: a review for pediatricians." Revista Paulista de Pediatria 34.4 (2016): 495-502.

整形外科期刊

Kordestani, Rouzbeh K., et al. "Neurodevelopmental delays in children with deformational plagiocephaly." 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117.1 (2006): 207-218.

Huang, Martin HS, et al.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abnormal head shapes: separating craniosynostosis from positional deformities and normal variants." The Cleft palate-craniofacial journal 35.3 (1998): 204-211.

Koizumi, Takuya, et al. "Cephalic index of Japanese children with normal brain development." Journal of Craniofacial Surgery 21.5 (2010): 1434-1437.


如果有類似的問題,歡迎到高雄鳳山家歡復健專科診所,給您最專業的建議https://www.hapifamiclinic.com.tw/